【历史记忆】灰汤庙记
自灰汤大桥(相公桥)循紫龙湖东行三百步许至雅居乐,越售楼中心,向左斗折蛇行二百步,遂至灰汤庙。灰汤庙者,古亦称蒋琬庙,乃三国蜀相蒋琬之诞生地。蒋琬既殁,乡人以念其贤,立庙祀之。灰汤之名,源于境内温泉,其泉沸如汤滚,汽腾状若灰雾,因以得名。灰汤温泉名扬四海,久而久之,蒋琬庙遂以灰汤庙名之。
夫灰汤庙,处乌江之滨,清属湖南省长沙府宁乡县汤泉七都五区,民国易名汤泉乡,今则为灰汤镇,历时近两千载,系宁邑南域之经济、交通中心。昔日之灰汤庙,老街形如十字,屋舍鳞次栉比,商贾云集,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。街背乌江,设有码头,水陆交通极便。
老街繁华,有三座大庙巍然矗立,一曰灰汤庙,二曰武庙,三曰杨泗庙。灰汤庙在西,供奉乡人蒋琬;武庙在东,供奉关圣帝君关羽,相传清太子少保、福建陆路提督、长江水师提督,乡人石谷潭黄少春修之;杨泗庙在北,供奉道教水神杨泗将军。昔日水运隆盛,灰汤人多操舟为业,每启舟必祷于杨泗将军,以求平安,因是特建斯庙,以祀之。岁农历六月初六,为将军诞辰,庙会喧嚣,盛况空前。余少时曾闻长者言彼之童稚时,灰汤庙之街市颇为繁盛,尤当庙会之际,戏台高耸,伶人献艺,观者如织,百货云集,异味珍馐,不可胜数,人皆流连,尤难忘怀。
灰汤庙,得水运之便而兴,亦因水运之变而衰,频遭水患之扰,史上多有水灾肆虐。近代以来,海运崛起,陆路交通发展,内河航运渐趋冷落,老街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。一九七五年,乌江改道,灰汤之中心移至里许外新街,即今之蒋琬路。灰汤庙,历经近两千载之繁华及历史沧桑,终归于沉寂。二零一三年,雅居乐灰汤依云小镇兴建,最后一批守望老街之居民亦离去,此地今朝高楼林立。当下,灰汤庙仅存于部分灰汤人之记忆深处,或有些许老街旧人,夜深人静之时,偶尔会唤起心底深处之灰汤庙记忆,恍若隔世。
灰汤,钟灵毓秀,人杰地灵,历史悠久。蒋琬及众多乡贤曾孕育于此,千年灰汤庙,灵气亦曾庇佑乡民。嗟乎!若此庙宇遂没于历史烟尘,如未曾存在,岂不悲哉?今之灰汤,荣列全国首批十七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,若无灰汤庙之文化为魂,犹如弃美玉而取顽石,岂不惜哉?且随老一辈之凋零,灰汤庙系灰汤历史之根、文化灵魂,尚有几人知其详?蒋公若泉下有知,又将何感?
灰汤庙,吾年少之回忆也。蝉鸣、虫唱、蜂舞,捕之乐趣无穷;放牛、捕鱼,少年之趣难忘。老街,赐吾等欢乐,又为灰汤注入灵气。三国蜀相蒋琬、晋才子薛暄、宋状元易祓、诗人刘浚、明楚陶三绝之陶汝鼐、清文人廖森、御史王文清、湘军统帅曾国藩、陕西巡抚刘典、两江总督彭玉麟、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,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、王震、王首道、张震、秦基伟诸多名人皆曾于此俊采星驰,留下足迹。老街之韵,历久弥新,如诗如画,可歌可颂也。
昔时之老街,尚存古迹,尘埃满布之古木窗棂,镂刻精致人物,栩栩如生,宛若穿越时空而来。河畔古码头,尚存二十七级石阶,自河堤而下,没入乌江之波涛。武庙居有一对八旬慈祥周姓夫妇,内有一尊鎏金观音菩萨像,老人早晚朝拜。每至嬉戏,其辄拿糖果,讲述老街之往事,吾辈聆听,津津有味……然少年志在四方,求学、工作、创业,背井离乡,于老街驻足之时日愈短,可老街之影未曾淡出吾目。
今朝回首,往事如梦,皆成回忆,惟少年时之景象,历历在目,宛若昨日。网络上有言云:“待阅尽世间繁华,厌倦尘世喧嚣,再伴君细水长流。”灰汤庙,早已融入吾之血脉,化为灵魂之烙印。待他日,洗尽尘世之铅华,必将重返于此。吾生于斯,长于斯,未来魂亦归于此。
作者介绍
周金虎,长沙宁乡市灰汤镇人,株洲市石峰区政协常委、九三学社社员,研究方向地方史。作品曾被《政商参考》、《长沙晚报》、《株洲日报》、《华声在线》、《红网时刻新闻》、《今日头条》、《今日宁乡》和湖南省著名文史刊物《文史拾遗》杂志等采用。